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

媒體報導--兩人四角的危險關係 揭露愛情殘酷本質

《海納穆勒.四重奏》赤裸呈現動物性情慾



文字 鄒欣寧
轉載自PAR表演藝術雜誌10月號

一座巨大的傾斜牆面立在舞台上,牆面中裝置一個透明玻璃的箱形空間,兩名演員如動物般被禁錮在壓縮的封閉空間,時而憎恨、時而懷疑、時而忌妒、時而狂喜、時而瘋狂,兩人矛盾又狂熱地彼此折磨、虐待、佔有、撕扯,追求愛的徒然、慾望的虛空、無路可出的絕望展露無遺,極端地揭露了愛情的殘酷本質。現場裝置同步攝影機,無所不在地擷取演員臉部特寫,投影在巨大牆面上,擷取不同的景深、慢鏡頭、長鏡頭、人物特寫、甚至景象的重疊,展現令人不忍逼視的強烈的渲染力。這是莎妹劇團導演Baboo,繼《給普拉斯》之後再度和劇場演員徐堰鈴合作,以意象化手法,詮釋德國劇作家海納.穆勒(Heiner Müller,1929-1995)的劇本《四重奏》Quartett。

兩人扮四角 性別倒錯突顯愛情中的政治角力
海納.穆勒《四重奏》以法國小說《危險關係》Les Liaisons dangereuses為藍本,完成於一九八○年,情節描述男女主角瓦爾蒙子爵(Vicomte de Valmont)和梅黛夫人(Marquise de Merteuil),一名玩世不恭的紈絝子弟和一位風流寡婦的性愛遊戲。全劇始於梅黛夫人的手淫,終於瓦爾蒙/杜薇夫人被毒殺。兩位演員分飾四個角色,玩著角色扮演的遊戲,呈現三組關係:梅黛與瓦爾蒙、瓦爾蒙與杜薇、瓦爾蒙與賽西。原著小說中的事件情節完全被抽離,只剩下人物的基本關係,著重在性別顛倒的扮演趣味,以及以愛情中情人相互折磨凌遲為比喻的政治角力,突顯了愛情世界中慾望與權力的對立與競爭,犀利地嘲諷愛情的本質。海納.穆勒的劇本向來以風格化的語言、拼貼碎裂、跳躍不連續的情節著稱,在此劇中,兩名演員大量長段獨白交織錯縱,語言強悍而富詩意,意義急遽跳躍卻罕有舞台指示,不僅給予導演絕大的發揮空間,也給演員極大的挑戰。

導演Baboo表示,《四重奏》意圖從愛情懷疑論者的觀點切入,呼應了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話:「任何戀愛關係都只是赤裸本能的文明化包裝,所有兩情相悅的感覺,無論表現得多麼超塵脫俗,都根源於性衝動。」從這個觀點來看,《四重奏》的劇本即是藉由大量描述色情、交媾和性愛等沾染了「魔鬼元素」的行徑,有意識地把主流價值中被認為「傷風敗俗」的行為,大膽挑釁成為一種快感的體驗,肆無忌憚地逾越道德的界線,顛覆文明的秩序,在違反禁令與羞恥感的道路上,人類再度趨近動物,同時揭露人類的性本能——唯有性愛的熱情才能讓人類不至於被物化,唯有動物性才能保存主體存在的價值。

揭露激情背後的真實 聽覺上多語交錯
《四重奏》如一把解剖刀,赤裸揭露愛情中精神與肉體的競技角力,理性與本能的撕裂拉扯,展示一個由激情的慾望所沾染的病態特徵,以及引發潛藏的精神疾病;徐堰鈴與陳恭銘兩名演員,藉由性別互換所呈現的多組關係,彷彿就如同在舞台上實踐男女交媾的多種姿勢體位,不停地擺蕩在高潮快感與性交後憂鬱的相互折磨之間。Baboo認為,舞台上的兩人,是共犯、是情人、是對手,是成雙成對的自我中心主義,也是戀人之間空間緊縮的孤島美感。「有一條無法解開的繩子綑縛牽繫著對方,於是,我們得以從痛苦中明白激情的瘋狂,認識到愛的存在條件。」然而,演員的「扮演」與「遊戲」,卻又冷眼旁觀地透露,隱藏在激情背後的現實。於是,最終兩人的死亡,可說是化短暫的性高潮為永恆瞬間,永遠不可得的救贖。

在聽覺上,《四重奏》將拼接與置換中文、法文與德文,產生陌生化的聽覺系統,語音和語義有時交疊、有時分歧,雙重交響,在觀眾心中產生物質性意象的可能。作曲家林芳宜為全劇量身打造的音樂,並別邀請來自德國柏林,多次與莎夏.瓦茲(Sasha Waltz)舞團合作的鋼琴家Andreas Kern現場彈奏,現場寂靜中突兀砰然巨響的鋼琴敲擊聲,直逼情慾與肉體的荒蕪廢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