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文字 柯燕珠
那天約在咖啡廳,寒暄了兩句,Baboo拿出手邊現有的兩個版本,一份是偏向自由發揮的英翻中版本,另一份是忠於原味的德翻中版本,隨意翻了兩下,兩個版本的共通點:長長的語句叫人腦子發脹。我的第一個直覺:這不是劇本,這樣的語言不是舞台的語言,散文詩的格式初步浮現。導演對我說明演出的基本構想,多語言、重聲對白,還要運用現場鋼琴伴奏、同步拍攝投影……對於這樣豐富的舞台元素,原始的劇本就像個緊箍咒,綁縛了舞台,無法和其他元素產生共鳴:冗長的語句也許交代了故事情節,文字的邏輯卻就此凝住,再沒有自由的空間──除了詩,還有什麼能解放這個舞台的靈魂?
詩從來都是戲劇的語言,詩的語言精煉,詩句當中的思緒是跳躍的、靈動的,她可以單純服膺文字或語言的美,只為了傳達一種最隱諱、無法捉摸的思想或情感,詩的純脆藝術性打斷文字的邏輯,她可以但不須合乎語言邏輯,詩的語言容許創作者設定自己的邏輯。詩人最深沈的精神就在這些或隱或顯的,獨特的,隨著詩人和讀者而有所不同的語言聯想。將這個劇本改寫成散文詩,就是打破文本的拘束,解放語句之間的緊密連結,最後呈現的劇本由一句句短詩連綴而成,詩句與詩句間極少暗示的標點符號,只有最必需的段落句點。這樣的句子適合念誦、吟哦、吼叫,置入任何情緒,隨意連結,以另一種語言低吟,加入一段樂曲,一聲喘息,墜落的身體,和其他的舞台元素合而為一。這是文本的初步解放。
還需要擺脫的束縛,就是原始德文劇本裡的許多「細節」,文化象徵符號是其中之一。如果想要探討人類情慾和理性之間的關係,將之視為普遍的人類社會現象,就必須模糊原始文本當中大量的文化象徵符號:西方基督宗教的文化意涵在原始劇本中也許扮演重要的角色,解釋了劇中人物的思想和情緒糾葛,但是對這部戲,對觀眾的意義在哪裡?我們對這樣的文化意涵也許有一定的了解,但它也能解釋台灣觀眾可能會產生的反應嗎?還是轉而陷入文化異同的泥沼裡,忽略這部戲真正想探討的核心主題?去除某些文化片段,結果會是如何?也許我們在觀賞演出後,能找到自己的答案。
如果穆勒的寫作特色是拼貼,那麼改寫後的劇本就是最大幅度的,另一種形式的拼貼:拼貼的不是語句,而是文字背後的(創)作者意圖,因為這個改寫的劇本不是逐字翻譯,就像穆勒剽竊拼貼後的「新作」,這個劇本咀嚼了穆勒的創作意向,借用、解剖原來的劇本,進行另一種可能的詮釋和辯證,擁有自己的生命和力量。
想請問一下,是否有部落格貼紙的語法呢?想要取回blog貼上。謝謝囉!:-)
回覆刪除